潛江草把龍
國家級非遺項目“潛江草把龍”傳承培訓(xùn)成果展示活動在潛江市龍灣鎮(zhèn)章華臺遺址景區(qū)成功舉辦?;顒蝇F(xiàn)場鑼鼓喧天,熱鬧非凡,九條威武的草把龍歡騰旋躍,表演活動精彩紛呈。
活動現(xiàn)場
點睛儀式
祭天儀式
草把龍,是流傳在潛江龍灣、老新一帶的民間舞蹈,因“龍”主要以稻草編制而得名。草把龍的起始可追溯到西周以前。相傳周武王伐紂期間,湖北浠水縣一帶發(fā)了一種“瘟蝗癥”。由于紂王暴虐無道,一任瘟疫蔓延,百姓暴尸遍野。為了拯救百姓,輔佐武王伐紂的姜子牙親上昆侖山,求教于師傅元始天尊,師傅夜泄天機(jī),得以草驅(qū)邪偏方,即用稻草要子(稻草扭成,長150百米左右,多作田間捆谷、麥子用)扎成一些有頭、有尾、有須的“草龍”,讓小孩在夜間用雙手將其舉過頭頂邊跑邊左右擺動(跑動時腳作內(nèi)八字象征龍腳)。三天過后,瘟疫果被驅(qū)散,百姓不再遭難。后來,每至冬末春初,人們便舞這種草把龍。據(jù)說在此期間,神仙們都要上天過年(傳說臘月二十四至次年正月初九為神仙年假),各種妖魔鬼怪往往趁機(jī)在人間作祟。為了驅(qū)邪避災(zāi),祈福平安,舞草把龍作為一種精神寄托方式一代一代地沿習(xí)下來。
草把龍開始是由幾個人舞,以后逐步發(fā)展成十幾人舞,并由手握改為棍舉,同時加入了打擊樂。草把龍每到一家,這家便燒香化紙,將香火插在龍頭與脊背上以圖吉祥,并撒一把黃豆到龍口里,意為來年小孩就不會生水痘了。有的則投一把米,其意相同。草把龍分室內(nèi)與室外表演。室內(nèi)表演時,舞龍者在鑼鼓鞭炮聲中將龍身倒向右邊做小跑步繞場一周,繼而舞龍。然后舞珠者引龍入屋走完一圈后,依次在室內(nèi)條凳、方桌上站定舞龍,舞后從大門出。
?
若是有隔門的房子(在堂屋大門兩側(cè)開有兩副門),便先從中間大門進(jìn),行至神龕處,左拐出左門;再從大門進(jìn)右拐出右門;又入大門,左拐出在廣場表演時,舞珠引龍做“龍跑單圈”打場,然后做“舞龍”、“破龍門陣”、“開荷花”、“黃龍盤柱”等動作。每做完一次動作,便跑一次“龍跑單圈”。做“黃龍盤柱”時,舞珠者引龍頭帶動龍身爬上鐵柱,將柱頂端所懸物(香煙、糕點、布料及紅紙錢包之類)取下,隨后繞柱退下做“荷花形”舞龍。這時,樂隊緊鑼密鼓,伴之舞龍者發(fā)出“啊吙吙”的齊聲吼叫,從而造成熱烈、激昂的氣氛,將草把龍舞推向高潮。草把龍的音樂伴奏主要是打擊樂。過去的打擊樂器只有一套,其中有小鼓、大鑼、小鑼、馬鑼,稱為“小樣”?,F(xiàn)在又增加了一套,即大鼓(雙人抬鼓)、對子鑼、小鑼,稱為“大樣”。伴奏曲牌是采用布龍燈中的“慢打”和“緊打”,表演時,兩種曲牌交替使用。龍在行走時用慢打,龍在舞動并進(jìn)入高潮時用緊打。兩套擊樂一起伴奏,音量宏大,除了好聽外,更主要的是能調(diào)動表演者的激情,使場面熱烈壯觀。舞草把龍的動作,一要有力度,舞動托把必須力貫雙臂,才能將龍滾得開、舞得活。二要講求“圓”,即把握好身體的重心,雙手握把貼身游動劃“8”字,其動作要領(lǐng)是:手圓晃動把,把圓帶動龍,身體隨腿動,腰、臂要放松。夜里舞龍更有一番情趣,龍頭、龍身插有點燃的香火,舞動起來香火隨龍身運(yùn)動,線條分明,圖案多變,令人賞心悅目。
?
草把龍分節(jié)扎制取單數(shù),分七節(jié)、九節(jié)、十一節(jié)、十三節(jié)幾種,尤以十三節(jié)最受歡迎。舞龍時,布龍若與草把龍相遇,必須從草把龍身下穿行而過。不僅因為草把龍的歷史比布龍要早,還因為草把龍燈呈金黃色(又稱“黃龍”),而“黃”與“皇”諧音,唯皇(黃)是尊,代表一種神圣的力量。草把龍舞至正月初七后游到河邊燒掉,意為送龍上天。如今,草把龍在潛江還頗為盛行,其表演仍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,既娛人又娛神,深受當(dāng)?shù)厝藗儦g迎。2014年,潛江草把龍入選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(hù)名錄。
潛江市僑聯(lián)
2021年9月1日
武漢市僑聯(lián)
黃石市僑聯(lián)
十堰市僑聯(lián)
宜昌市僑聯(lián)
襄陽市僑聯(lián)
鄂州市僑聯(lián)
孝感市僑聯(lián)
荊州市僑聯(lián)